安次区码头镇农民用高粱秆复刻故宫角楼,历时三年申遗:秸秆扎刻技艺传承之路

廊坊新闻网 阅读:251 2025-08-14 15:37:30 评论:0

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码头镇的农民,近年来用高粱秆复刻故宫角楼,耗时三年,无收入,却坚守着传承秸秆扎刻技艺的梦想。这一独特的手工艺,如今正申遗成功,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。

安次区码头镇,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。这里的农民们,不仅勤劳朴实,还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手工艺——秸秆扎刻。这种技艺,源于民间,以高粱秆为材料,通过巧妙的扎、刻、塑等手法,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。

故宫角楼,作为中国古建筑的杰出代表,其雄伟壮观的气势,令无数人叹为观止。然而,在安次区码头镇的农民手中,故宫角楼却变得栩栩如生。他们用高粱秆,经过数月的精心打磨,最终复刻出一座精妙绝伦的故宫角楼。

据了解,这一项目的发起人名叫张立新,他自幼喜爱手工 *** ,尤其擅长秸秆扎刻。2018年,张立新开始构思复刻故宫角楼的想法。在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后,他带领村民们开始了这场耗时三年的“申遗”之旅。

在创作过程中,张立新和他的团队面临着诸多困难。首先,秸秆扎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手工艺,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技艺。为了掌握这项技艺,张立新和他的团队成员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其次,故宫角楼的结构复杂,细节众多,复刻难度较大。此外,由于没有收入,团队成员们的生活压力也较大。

然而,在张立新的带领下,团队成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。他们白天劳作,晚上研究图纸,不断改进技艺。经过三年的努力,一座精美的故宫角楼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
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技艺,张立新和他的团队开始四处奔波,参加各种展览和比赛。他们的作品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,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如今,他们的秸秆扎刻技艺已成功申遗,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。

秸秆扎刻技艺的传承之路,充满了艰辛与挑战。然而,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,让这项古老的手工艺得以延续。张立新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在未来的日子里,张立新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努力,将秸秆扎刻技艺发扬光大。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项传统技艺,让秸秆扎刻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廊坊新闻网